关停化工企业,规范化工园区,各地陆续下达军令状。
记者从2016年中国化工园区与产业发展论坛获悉,中国化工园区将遭遇行业大洗牌,迎来更严格的规范,“镇镇都建化工园”的情况,将不会再出现。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透露,目前工信部正在牵头编制《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高风险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工作方案》,方案已经达成了各方共识,正在上报国务院。
化工园区审批门槛抬高
化工产业高产值、高税收,是不少地区GDP及财政收入的支柱,一直都是各地争抢的“香饽饽”。
今年以来,不少省份开始“忍痛”治理化工产业和园区。
4月份以来,长江沿线的江西、湖南、湖北、江苏等地,陆续宣布关停化工企业名单。其中湖北宣布,自2015年以来共关闭重污染企业150家,包括一些老字号化工企业。湖北、江西等地多家涉及违法的化工企业,相关责任人被带走。
5月初,山东省发布数据称,全省共有9069家化工生产企业,规模以下占63%;有199个化工园区,化工企业入园率32.8%。山东省经信委称,有422个化工企业及村庄、学校,因安全环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需要搬迁;目前已关闭化工生产企业651家,责令整改企业2157家。
5月12日和13日,全国数十家化工企业园区负责人,以及国内外数百家化工企业,在武汉讨论化工产业和化工园区的转型和出路问题。
企业人士认为,不能谈“化”色变,人类生活离不开化工产业,关键是要规范有序。
山东以及江苏部分园区的负责人,普遍表示“关停化工企业只是部分特例,对他们影响并不大”。
对他们来说,主要是要提高招商门槛,过去化工园区“大干快上”的思路已经成为历史,地方布局园区的审批门槛也更严格。长江上游一家化工园区负责人就在会上表示,其化工园区审批遇到问题。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危化品技术安全研究所专家吴昊说,很多化工园区匆忙上马,缺少前期环保、规划以及法律各方面的评估。
“一项投资动辄数亿,建了一半,发现不合规不能建了。”吴昊建议地方政府严格研究和遵守相关规范,特别是在当下全面治理的大背景下,甚至可以多咨询专业律师。
300亿专项支持危化品搬迁
从中国石化联合会获悉,截至2015年底,全国重点化工园区或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园区共有502家,其中***化工园区47家,省级化工园区262家,地市级化工园区193家。
全国已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年产值超过千亿元的超大型园区8家,产值在500万~1000亿元的大型园区35家,更多还是中小型化工园区。目前国内化工园区*多的省份是江苏省63家,其次是山东省52家,湖北省46家。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前段时间去山东调研,发现山东省就有园区近200家,全国的化工园区应该在1000家以上,而多数化工园区只是化工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很多园区连消防站、公共走廊都没有,还有的园区化工企业跟乡镇、村庄混在一起,一旦出现事故,不堪设想。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杨挺说,化工园区布局过多过散的局面还没有解决,比如环渤海的13个地级市中,有12家提出建设***石化园区的构想。有些地级市,一个市就有十多家化工园区,更有一个县的化工园区就超过了10家。
杨挺建议,“十三五”期间,要进一步严格规范化工园区审批权限。希望在2015年底工信部发布的《关于促进化工园区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明晰的园区评价体系。同时,地方要将产业规划、生态规划多规合一。
另一个受行业关注的问题就是,自去年天津“8·12”事故以来,危化品企业的搬迁改造。
潘爱华表示,搬迁改造涉及资金保障、人员安置、技术装备、土地置换等诸多难题,企业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信部已将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项目列入了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方向,国家已安排了专项资金300余亿元支持危化品搬迁。
北京化工大学一位专家介绍,关停和搬迁化工企业,实践很困难,涉及地方财政税收,和地方就业人员安置。在目前化工行业部分产能过剩、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危化品搬迁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小企业的日子会不好过,必然导致一批小企业被淘汰,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洗牌净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