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专访 > 正文

沈鼓集团:建成国内大先进的压缩机研发实

发布日期:2015-08-08 来源: 中国压缩机网 查看次数: 195
核心提示:  “我们这里科研人员吃香,开的车都不一样。 ”7月24日,沈阳鼓风机集团厂区负责人如此说说。“在这里,不仅待遇好,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获得成长。 ”2011年入职、如今已经是沈鼓集团研究院气动二室主任、工程师的80后湖南小伙谭佳健,对能学以致用很有成就感,“念博士时我就跟导师做沈鼓的项目,毕业后进入沈鼓,更是格外重视,给年轻人提

  “我们这里科研人员*吃香,开的车都不一样。 ”7月24日,沈阳鼓风机集团厂区负责人如此说说。

  “在这里,不仅待遇好,更重要的是每天都能获得成长。 ”2011年入职、如今已经是沈鼓集团研究院气动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的80后湖南小伙谭佳健,对能学以致用很有成就感,“念博士时我就跟导师做沈鼓的项目,毕业后进入沈鼓,领导更是格外重视,给年轻人提供成长的平台,我先后参加了国家核电重大专项等几个大项目,而且每年都有出国学习的机会,我已去了两次美国、一次德国。 ”

  “重视吸收技术人才,给他们提供成长的空间和发展的平台,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人才用得好、不断档,企业创新才更有底气。”沈鼓集团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树华介绍,企业不但为科技人员设立单独的研发津贴和项目奖励,对引进高端人才坚持 “一事一议”,不遗余力。如今,集团研究院建立了一支****的研发队伍,研发人员学历多为硕士以上。为沈鼓集团的科技研发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转型升级,更需要保证科研投入。”沈鼓集团董事长苏永强对记者这样说。

  科研支出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

  沈鼓集团近几年削减开支,单研发投入一向上不封顶,即使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但研发费用没有削减一分钱,研发费用申请多少批多少。 ”集团副总工程师汪创华说,2011年以来,集团每年用于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经费支出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

  在沈鼓集团,产学研协同创新不仅仅是机制,而是实实在在的投入,也收获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为持续保持**的技术水平,沈鼓集团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并与国内知名院校紧密合作,构建了“两站——三院——四中心”的技术研发体系。 “"两站"是企业设立的特邀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三院"是指沈鼓研究院以及沈鼓在大连理工和西安交大设立的研究院。 "四中心"则是沈鼓的国家能源大型透平压缩机组研发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及在东北大学和浙江大学设立的两个技术分中心。与之配套的是我们还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技术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 ”汪创华介绍。

  谭佳健就是技术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的受益者。 “当时我在西安交大读博士,承担了"大型石化装备中透平压缩机关键技术"中的子课题,离心压缩机径向进气室的优化与实验研究。到沈鼓后又进行了3年的后续研究,现在企业的进气室规范就是我们完成的,目前已在企业推广。 ”

  谭佳健说,他还参与了沈鼓和西安交大共建的离心压缩机非进程流动测试实验台和进口导叶调节研究实验台的建设,“有了这些一流的实验室,沈鼓就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优势,把前沿研究放在高校来做。 ”

  对基础实验室和平台的投入,沈鼓更是堪称大手笔。据汪创华介绍,目前集团的重大项目“十万空分压缩机组”已经进入*后的试车环节。为了满足这个超大空分压缩机组的试验,集团已在营口投入巨资建设了****的实验台。

  这些措施都是沈鼓创新能力建设的一部分。如今,沈鼓已经建成国内*大*先进的压缩机和泵类产品研发实验中心。仅2010年至2014年的5年间,企业就围绕产品优化升级与重大新产品研发,攻克了整体铣制三元闭式叶轮加工技术、压缩机模型级系列化等几百项重大技术关键。

  矢志创新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

  今年一季度,沈阳鼓风机集团研制的透平机械销往伊朗等国,实现销售收入700万美元。 “正是因为不断的创新升级,我们的产品才*终达到了严格的国际标准,成功进军国际市场。 ”杨树华说。

  如今,“国内**能研发并制造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三机的企业”、“复式压缩机领域产品系列覆盖*全的企业”、“AP1000核主泵国产化的主供货商”,这些称号已成为沈鼓集团坚持自主创新“科技兴企”的*强注脚。

  通过多年来矢志不渝地坚持自主创新,沈鼓集团不断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我国大乙烯、大化肥、大炼油、大空分、大型煤化工、大型火电、大型核电、天然气长输管线等多个领域的空白,拥有包括离心压缩机、轴流压缩机、离心鼓风机等百余个系列产品的专有技术,开发了一系列从产品研发、试验到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已经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