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行业经历了从CRT到LCD的换代,一直保持着较稳定的增长。2011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出货量超过2亿台,中国液晶电视市场的总出货量在4,000万台左右,随着经济复苏,2012年仍将同比增长10%左右。2011年国产电视品牌均有两位数的增长,而且国产品牌的总出货量占国内市场总体出货量的85%。根据半导体应用联盟的统计,2011年国内液晶电视市场,创维的出货量在700万左右,海信约650万,TCL约600万,长虹的出货量400万左右(另等离子电视出货约150万),康佳出货约450万,海信约200万。
对于消费者来说,可能近一两年听到的关于电视的新名词的数量超过了以往许多年的总和。由于产业出货量的高速增长期已过,电视制造商不得不新增更多的卖点以求从捂紧钱袋的消费者身上获利,于是电视机的硬件配置从单核变成双核,*初的Linux也走向了Android,就这样,网络电视、3D电视、智能电视、云电视逐渐出现在大家的视线中,这些名字也与电视的配置一样向高端化迈进。在今年的CES上,各路厂商就将各种高端进行到底,纷纷推出裸眼3D、智能、大屏高清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电视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3D电视
根据DisplaySearch的数据,3D电视的渗透率从2011年**季度的4.5%增长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12%,2012年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12年3D电视的渗透率将达到18%,2013年将达到36%。其实对3D电视盯得*紧的是面板制造商们,J.P.Morgan的分析数据认为,2012年几大面板制造商的3D电视面板的出货量将占其总产量的20%,奇美甚至计划将为其所有的LED TV都配备3D功能。根据半导体应用联盟的数据,2011年国内3D电视的渗透率在15%左右,2012年有望达到30%。长虹的等离子电视几乎已经是全3D阵容,更有些激进的厂商,目前3D产品的比例已经占到三成。
就3D电视的技术而言,快门式目前仍占据全球市场60%的份额,而中国市场却偏爱价格相对低廉的偏光式产品。而在发达国家市场,应用快门式技术的裸眼3D电视吸引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兴趣。不过,J.P.Morgan的分析师认为,偏光式产品将以其独有的一些优势逐渐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像中国市场一样。
然而,经过几年的发展,3D电视仍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虽然现在有了裸眼3D电视,但仍需要观者坐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看到良好3D的效果,同时还有闪烁和串影等问题。而且长时间观看3D画面是否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目前可用的3D内容源也不甚充足,虽然已有一个3D频道开播,但要收看这个3D频道是有诸多条件的:用户需配备3D电视和3D眼镜,而且必需安装高清机顶盒并在高清信号的覆盖范围之内。而根据格兰研究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9月底,我国高清数字电视机顶盒累计达598.8万台,仅占有线机顶盒总量的5.08%。
除了视觉体验和内容来源,Yuanta Research还对比了三星的普通电视、智能电视和3D电视之间的价格,认为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将普通电视换成智能电视只需要多花10-15%的费用,而购买3D电视却需要加价40-50%,消费者更有可能选择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
智能电视的定义众说纷纭,我们在此暂且将智能电视的范畴定得广一些,将所谓的互联网电视也归至旗下。不过对用户来说,叫什么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好用。而好用大致可以用两个标准来衡量,用户体验和内容。
由于智能电视与普通电视的价差不算太大,因此厂商将主要精力放在高端产品上会更划算。高端除了体现在硬件配置方面之外,软件也是重要一环,而这关系到电视机的操控性能。与手机的直接触摸操作不同,人们对电视这种远距离产品的操控似乎还是习惯使用遥控器。当原本只是用来选台的遥控器变得越来越复杂,操作界面也逐渐变得像电脑桌面一样的时候,电视好像也变成了一台奇怪的电脑,不同的是电视遥控器上的方向键还不如鼠标好用。于是,厂商们纷纷推出了语音控制,人脸识别等一系列智能功能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兴趣。
相比操控性能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提升,内容方面由于涉及到政策问题,难以把控。由于政府对互联网内容存在监管,所以用户无法随心所欲地从网络上获取想要的影视资源。截至2011年底,中国政府只颁发了7张网络内容运营牌照,而且都是大户(中国网络电视台、百视通、南方传媒、杭州华数、中国国际广播电视网络台、湖南广电、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因此很多没有牌照的网络视频软件提供商(如PPStream、PPLive)都直接与机顶盒厂商合作,将软件直接植入到机顶盒中。在中国这种现实状况下,这种将电视和内容分开的做法可能会更好发展。将内容通过外接设备实现,电视只需作为一个显示设备而存在。
还有一个因素会大大影响用户体验和内容,那就是网络带宽。以中国目前的上网速率来看,似乎有再多再好的内容也只是隔靴挠痒。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