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市场分析 > 正文

当金融遇上石化,如何才能同生共长,相得益彰?

发布日期:2018-09-18 来源: 中国化工信息 查看次数: 1146
核心提示:  金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看,现代世界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极其重要,金融对产业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和助力作用。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金融业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造重要的条件和支持。产业是保障金融繁荣的坚实基础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的目标,金融业与产业的结合能够保证其稳

  金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劲动力

  从发达国家的实践和经验看,现代世界经济中,金融的地位极其重要,金融对产业发展有着强劲的推动和助力作用。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金融业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为现代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造重要的条件和支持。

  产业是保障金融繁荣的坚实基础

  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和做大做强的目标,金融业与产业的结合能够保证其稳定的收益与回报。金融属服务业,可以帮助企业增值,但金融本身只创造价值,不直接创造财富;产业尤其是实体企业是财富的创造者,只有产品不断增多、财富不断增加,价值才有坚实的基础。产融结合是现代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发达国家工业现代化过程的成功实践和有益经验。以洛克菲勒财团为例,产业以全球*大的石化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为核心,金融以大通曼哈顿银行为主,直接或间接控制冶金、化学、汽车、航空、食品及一批军工企业。三菱、三井、住友以及现代、SK等财团与产业密切结合的情况就更熟悉了。这些案例和成功实践都证明产业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是金融业的坚实基础和金融业长期持续稳定的重要支撑;金融业的稳定收益和长期回报,必须以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保障。

  中国产融结合的差距与挑战

  中国的产融结合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少差距,自身健康发展还有很多挑战。一是理念上的差距。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金融业和产业有着明确的分工,尤其是规定银行不能搞投资,所以以前产融结合多采用银企战略合作的方式或是综合授信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脱困的过程中,为了降低企业负债、剥离不良贷款,成立了一批资产公司,以债转股的形式被动的成为产融结合。二是时间上的差距。中国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都成立于1990年,与伦敦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时间1773年相差217年、与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的1792年相差198年,这种时间上的差距也证明我们的资本市场和产融结合确实正处在初级阶段。我国证券制度的建立和监管,虽然总结了发达国家尤其是伦敦和纽约走过来的一些教训和经验,但实际运行和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三是运营中的差距。当前的现状是金融业货币投放量大,而产业界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长时间没有很好的解决,尤其是金融资本脱实向虚的现象严重,甚至有些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近几年开始呼吁“脱虚向实”,产融结合的探索也比较多,成立了不少产业基金,但效果都不明显,一个原因是金融界和产业界的信息不对称,尚未形成同生共长的命运共同体,另一个原因是产业基金的操作过多地注重短期收益,忽视长期稳定的回报,造成很多产业基金的运营和操作都与设立时的初衷相去甚远。

  石化产业是产融结合的重要领域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不仅关系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更关系到航天航空等重大工程、新能源等未来转型以及强军梦的实现。化肥为粮食增产发挥着约50%的作用,农药在粮食及蔬果保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学纤维在保证穿上衣和穿好衣方面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化工新材料和特种化学品,更是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重要配套材料。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强国梦想,经济强国是基础、石化强国很关键,美国就是典型的代表:既是世界**石化强国、科技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强国、军事强国。中国自2010年以来,一直是世界第二石化大国、**化工大国,实现由石化大国向强国的跨越,既是石化全行业的奋斗目标,也应作为国家战略推进。

  1.石化产业正迎来新的景气周期

  从全球石化产业的发展来看,自美国页岩气革命以来,全球石化产业又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美国已是连续4年都有新的炼油装置投产,全球石化产业正处于新的景气周期,尤其是亚太地区成为全球石化产业新的增长极和消费市场增长*快的地区。当前亚太的炼油能力占全球总的炼能超过36%,而去年亚太新增炼油能力占全球新增炼能的82%,其中中国新增炼能占亚太地区新增的85%;中印石化产品的市场消费增长贡献了全球的2/3。去年中国市场消费原油6亿吨,天然气2394亿立方,合成树脂1.1亿吨,其中聚烯烃表观消费量5373万吨,进口量1654万吨;合成橡胶消费量1132.7万吨,进口量584万吨,增幅达74.1%;另外几个进口量大的产品,PX进口量1443.8万吨,乙二醇进口量875万吨。可见中国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增长是强劲的。

  2.要辩证地看中国石化产能过剩的问题

  谈到石化产业很多人就会想到产能过剩的问题,难免对石化产业未来的发展产生些许担忧。然而,我国石化产业的产能过剩与钢铁、煤炭行业有着本质的不同,是结构性过剩。从大的行业看,炼油产能是过剩的,到去年底我国总的炼能8亿吨,去年原油加工量5.71亿吨,产能利用率72.2%,属产能过剩;但是从产品结构看,柴油、汽油过剩,航空煤油缺口较大;化工产品看,化肥、烧碱、纯碱、轮胎等大宗基础化学品产能过剩,有机化学品、专用化学品等缺口较大,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功能化学品等缺口更大;所以去年进口有机化学品6223万吨、花费555.5亿美元,进口合成树脂3196万吨、花费470亿美元,仅聚乙烯材料就进口1179万吨、花费142亿美元;实际上化肥产品中,氮肥、磷肥产能过剩,而钾肥国内自给率只有50%,去年进口钾肥实物量776.7万吨,今年上半年又进口445万吨,同比增长13.6%。

  3.应辩证地看环保从严给石化产业带来的挑战

  近几年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蓝天保卫战以及环保督察过程中,很多石化生产企业受到停产、限产影响,很多石化企业的成本压力不断加大。从积极意义上看,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环保督察是必要的,尤其是对管理不规范、排放不达标企业采取断然措施更是必要的;正是依法关停了一批工艺技术落后、消耗高、污染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才赢得了管理规范、生产效率高、产品品质好、诚信经营的企业,应有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所以去年石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收入和利润大幅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主营收入又增长13.2%、利润大增46.6%;主营收入利润率去年创4年来新高,今年上半年又创7年新高,达7.56%。所以说,环保从严对石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4.中国高端制造为石化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正在实施的高端制造战略是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重要举措,又加上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都为石化行业、尤其是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机遇。为推进中国制造强国战略而实施的一系列重点工程,如:轨道交通和高铁、C919和大型运输机、神舟探月及空间站建设、深海平台及勘探和航母等海洋工程、核电和光伏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新能源汽车等,都为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高端膜材料和特种纤维材料提供了广阔的新的市场需求。如:汽车轻量化所需的聚烯烃、聚氨酯及其改性材料和密封、粘结新品种,光伏发电装备和海水淡化用高端膜材料,C919和正在研发的C929大型客机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等。这些都是技术含量很高、与战略新兴产业密切相关、未来石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更是国内外产融结合的重点方向。

  当然,石化产业既是资源型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化工技术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整体技术水平的重要体现。石化产业的创新与进步始终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瞄准的重点和主攻的领域,近几年石化领域的新技术和高性能产品层出不穷,烯烃原料的轻质化、原油或甲烷直接制烯烃、茂金属聚烯烃及其弹性体、生物可降解材料、新型催化剂以及贯彻“一带一路”倡议的“走出去”战略等,都是全球石化领域不断创新、金融界高度关注和产融结合的重点。

  中国产融结合发展建议

  鉴于近几年的情况,未来产融结合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目标要集中。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探索性。目标集中了,尤其是在起步阶段做一个项目、一个企业或一项内容,就成功一个、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金融界的朋友们和石化企业,都会进一步增强信心,同时也积累经验。二是学习中提升。既然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学习借鉴成熟的经验和不成功的教训都很重要,产融结合国内有成功的案例,如国投公司进入钾肥产业就很成功,从罗布泊硫酸钾项目开始,现已形成160万吨硫酸钾产能,长期以来获得了稳定和良好的回报,现在又成为约旦钾肥公司的**大股东。而国内产融结合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居多,很多项目都是满怀期望的开始,带着失望而去。近几年有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现在很多跨国公司都被大财团所控制,近几年很多国际并购重组都被大财团及其基金所操控,一旦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不能为财团及其基金带来丰厚的回报,财团及其基金就会发起或加速企业间的并购重组,*典型的就是陶氏与杜邦的重组与拆分;近年国内并购的一些欧洲的企业也大多是从基金公司手里买的。之所以说深思,是因为发达国家有着成熟的运营体制和机制,企业的并购重组不会给企业造成大的波动;在中国就不一样了,每次企业间的重组与调整都会造成企业长时间的波动和不稳定,企业间的产业链协同3年可以见效的话,而管理理念、企业文化等没有5年是难以融合的。三是要同生共长。过去很多产融结合的项目不能实现预想目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也有追求短期效益的原因,更有金融和企业间互不信任的原因。产融双方要避免短期收益、快速回报,要着眼中长期和未来的稳定发展与收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同生共长。

  (作者系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