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杜兆年:开创兰理工阀门学科的先河

发布日期:2018-05-03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查看次数: 115
核心提示:  如今,在全国大多数阀门企业中,都活跃着兰州理工大学学子的身影。2006年,学校温州泵阀研究院成立,更是为服务地方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而要说这一切的缘起,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的杜兆年教授居功至伟。杜兆年,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通用机械协会阀门行业协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专业的教学科研

  如今,在全国大多数阀门企业中,都活跃着兰州理工大学学子的身影。2006年,学校温州泵阀研究院成立,更是为服务地方企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而要说这一切的缘起,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的杜兆年教授居功至伟。

  杜兆年,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通用机械协会阀门行业协会理事等职。长期从事化工过程机械、流体机械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主编、主审和参与编写的《机械工程手册》等著作已成为该技术领域的主要工具书,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等荣誉。研究开发和主持完成的“高温含砂介质离心泵组合填料密封”、“形状记忆合金疏水阀”等项目的成果已应用于工业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液控止回蝶阀已成为定型产品,并纳入了国家技术标准系列。

  1965年,杜兆年随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化机专业整建制迁至甘肃工业大学。其后的50余年里,他扎根西北,潜心治学,审时度势地在高等学校中创建了阀门学科方向,足迹跑遍了全国大小泵阀企业,编写了**本阀门专业教材,培养了一大批行业优秀人才。

  今年已是82岁高龄的杜兆年,依然精神矍铄,儒雅谦和,为学校和社会相关行业乐此不疲的奔波着。回首过往,他也曾有机会留在北京父母身边、也可以进入高薪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但他*终选择留在西部这片热土上,用他的话说:“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要很清楚,而我的追求就是教书育人、创新报国。”

  从北京到东北再到西北,西迁治学义无反顾

  1936年,杜兆年出生于天津市英租界,父亲是民国时**批大学生,从小他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南开中学读完初中后,他跟随家人来到北京,在北京四中读完高中。1954年,杜兆年准备高考,当时的中国,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他坚定的报考了北京钢铁学院冶金机械系学习,1959年以全优的成绩毕业。时值全国大炼钢铁,哈尔滨工业大学来校延聘人才,杜兆年服从分配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富拉尔基分校。

  毕业第2年,全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各地钢铁企业纷纷下马,东重决定将冶金机械专业撤销,改为设立石油化工机械专业,原因是1959年,我国在东北勘探出了大庆油田。这之后,杜兆年的专业也从冶金机械转变为石油化工机械,并于1961—1963年到北京石油学院进修。

  做一件事就要做到*好,这是杜兆年做事的风格。两年进修时间,因为学习认真,成绩突出,北京石油学院提出让他留校,改派另一名该校毕业生去东重。可是一想到东重校长对他的关心和学校的发展,杜兆年还是放弃和家人在北京团聚的机会,带着早已写好的《化工原理》讲稿,回到了东北。

  1965年,中苏关系紧张,按照当时国家布局需要,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化工机械整建制搬迁到甘肃工业大学。杜兆年带着自己的学生,收拾了专业书籍和实验设备,坐着发往兰州的专列,随东重的化工机械专业,搬迁到了祖国西北。 ♂

  △后排右三为杜兆年教授

  独辟蹊径 创建全国高校**阀门学科

  1965年的甘肃工业大学,之前的学生都被分散安排,只有少数教师在艰难时局中坚守。全校只有五栋楼房,一个水龙头,教学、生活条件的巨大落差并没有让杜兆年气馁,他和其他老师一起,到校之后就招生开课了。他说,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是服从国家安排,竭尽全力奉献自我,除此再无其他想法。一年后,文革开始了,学校一切教学活动停止。期间,杜兆年曾跟随省委工作队到天水农村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种植情况,帮助他们修理拖拉机等。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他从农村的生产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当地农民的土地保墒耕作方法成为他在课堂上经常援引的例子之一。1976年,文革结束,甘肃工业大学和全国各大高校一样,快速启动招生教学工作。而这一年的一次偶然机会,让杜兆年萌生了创建阀门学科的念头。

  △杜兆年教授在实验室

  1976年,武威市黄羊镇糖厂在生产中使用的糖液泵和阀门不到10天就会泄漏,造成糖浆大量浪费和生产环境持续恶化,长期无法解决。武威市政府和该厂的负责人来到甘肃工业大学,学校对此非常重视,杜兆年被安排前去调研解决。到糖厂实地查看后,杜兆年开始到全国各地相关企业考察调研。一年后,他研制出的一种聚芳酰胺组合密封填料,可使阀门的使用寿命延长至3个月以上,解决了困扰糖厂的生产难题,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当时国家糖业的权威杂志上,并在国内制糖行业得到推广应用。

  经过这次调查研究,杜兆年意识到,当时全国有几千家生产制造阀门的企业,应用领域包括民用、国防航天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如果能在学校建立一个阀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发展前景非常可观。1977年,杜兆年去**机械工业部,有关领导对他说,所有的机械设备在大学里都有相关对口专业,唯独阀门没有,希望杜兆年带头在甘肃工业大学把这个专业建起来。这个建议与他的设想不谋而合,于是在**机械部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杜兆年排除困难,于当年建立了阀门学科研究方向,开创了这个领域的先河,使学校成为至今为止全国**培养阀门科技人才和有此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都会有许多阀门企业和设计科研单位来校招聘人才和开展科研合作

  创建之初,杜兆年给学生开设讲座式课程,同时自学国外的阀门研究书籍和国际国内制定的阀门制造标准,又到北京的通用机械研究所阀门研究室学习。经过大量积累,他编写了全国**本阀门教材《阀门设计与计算》,除作为教学用书,现已在从事阀门技术工作的群体中广为流传。长期的教学、科研、技术服务活动,使杜兆年和全国相关的学会、协会,标准委员会和知名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兰州理工大学阀门教学与研究作为一个特色学科享誉全国,师生自豪的说,我们的专业系出名门。经常会有企业邀请杜兆年做学术报告,一次讲座中,杜兆年将自己研制的阀门密封材料在成员之间传看,等大家看完返回到他手里时,材料已经被切割的所剩无几,因为企业技术人员都想研究采用这种密封材料。这样的求知渴望深深打动了杜兆年,让他意识到企业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是多么强烈,也更加增强了他工作的责任感。

  重视教学工作是杜兆年的突出特点,尽管参与编写了《机械工程手册》、《实用阀门设计手册》等多部著作,发表过多篇论文,从事多项科研项目,先后获得许许多多奖项,可他*看重的还是学校在2003年颁发给他的“教学名师”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他矢志不渝坚守的座右铭,他培养的学生现已成为学校阀门教学科研的主力。退休后,他又先后在郑州、成都、苏州和温州等地开设阀门工程硕士班并亲自授课。 ♂

  70岁协助筹建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

  浙江省温州市拥有3000余家阀门企业,是全国重要的泵阀生产基地。从1996年开始,杜兆年就经常应邀前去温州的泵阀企业,开讲座,传技术,解难题,同时又将自己的调研所得转化为教学科研的重要素材,科技融合培育人才,教学效果获得学生普遍欢迎。期间,也有企业希望高薪聘请他,都被他婉拒了。岁月不负,耕耘不辍,杜兆年在温州的泵阀企业中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不少企业家称赞他不仅技术过硬,同时也树立了一个做人做事的好榜样。而他总是谦虚的认为,这是自己作为教师应该做的。

  2006年,为了让当地企业发展的更好,温州市政府主动联系清华大学等国内名校相关专业研究人员,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唯独泵阀行业的联系高校,选择了兰州理工大学,并与学校商定成立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由温州市政府出资划地,学校派出研究人员。而杜兆年成为当时学校与温州市极力推荐的不可或缺的技术专家。当时已经70岁的他,再次肩挑重任,只身赴温州5年,协助筹建研究院。他带领成员建立了阀门的流量特性实验室等实验基地,创办了全国第二家***阀门检测中心,积极为温州及全国的泵阀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逐步打开了研究院的发展局面。目前,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是学校在外地发展*好的研究院之一,并且建成了温州泵阀研究院研究生分院,温州科技园也破土动工。 ♂

  伉俪情深 与工大风雨同舟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与钟情的事业共相媲美的,还有幸福的家庭。杜兆年与夫人程琳琳两家是世交,两人自幼相识,青梅竹马,婚后一直相濡以沫,恩爱有加。这对学术伉俪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一起来到甘肃工业大学,在50余年的岁月中,互相支持着对方的事业,为工大的发展默默奉献。

  程琳琳副教授是中国科技大学首届毕业生,1963年毕业后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工作。1965年,她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跟随丈夫杜兆年来到甘肃,成为甘肃工业大学自动控制系的一名教师。这么多年,她被丈夫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热情所打动。“曾经也有很多机会摆在他面前,可他还是很坚定的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热爱的工大热土。这一点,我很感动,也很支持他。”退休了的程琳琳,在学校老年合唱团找到了新的乐趣,说起工大近些年的发展,她很兴奋,也很关注:“工科生的毕业设计非常重要,作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后一环,这体现了学生四年学习的综合水平,一定要对毕业设计严格把关,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访时,杜兆年说,“我一生既不求升官,也不求发财,但却获得了精神上的富足。”他热爱教学,发自内心的关爱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乐此不疲。即使是自己编写的教材,每次上课,他都要充分准备,用他自己的话讲是“如履薄冰”,直到70岁临近退休,始终坚持为本科生授课,指导毕业设计从未间断。在给青年教师的讲座中,他*为强调的,就是“善待学生”。杜兆年作为甘肃省政府参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得到了省政府嘉奖。退休后又获得甘肃省老教授协会的“先进个人”奖。他由衷感谢老伴这么多年对他的支持:“从北京来到甘肃,她放弃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成长空间,这么多年,一直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能有今天事业,她的牺牲与付出,是巨大的,我感谢她。”

  “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杜兆年与程琳琳两位老师在兰州理工大学的故事,就是这句话的经典注释。

网页评论共有0条评论